:::

我在學甲天氣晴


農田體驗大合照

農田體驗大合照

志工訓練成果

透過線上討論了整個活動的流程,並對內容中有疑問的的地方進行討論和調整,將志工分組進行活動籌備,包含課程設計及器材準備,接著,安排了指定的時間內應完成的任務,同時約定後續的討論時間。在第二次籌備時,我們確認每組的進度並了解是否遇到困難,互相協助找到解決方案,也針對有疑慮的地方,透過詢問在地專家及合作的學校行政方,使籌備更加完整。在第三次的籌備,確認了所有教具和學校活動場地與農田的勘查是否已經妥善完成。最後一次培訓則是進行活動的彩排與實際勘查總確認,隨後進行最後一輪的討論與修改,提供充分的支援,以確保活動的順利執行。

主要的籌備與訓練之外,我們也有多次各組討論及與在地農民,確認活動內容與知識點的正確性。

各活動執行成果

1、破冰遊戲-天生一對、靜悄悄排排站

透過破冰遊戲,讓學生對帶領的對輔有基本的認識及定位,知道隊輔在活動期間所扮演的角色,也讓志工與學生相互認識與接觸,加速推動兩組人的正向關係。在天生一對中,我們會在小朋友與隊輔頭上夾一張印有物品的紙,過程中不知道自己頭上是什麼物品,只能透過跟小朋友與隊輔對談去猜自己的頭上的物品,並去尋找與自己頭上貼一樣物品的人。在靜悄悄排排站這個遊戲中,過程中是不能講話的,只能透過比手畫腳去排順序。

 

2、玉米相關知識介紹

團隊透過詢問在地農民及網路資料,製作玉米相關知識簡報並進行教學,內容包含玉米和學甲的關係、玉米筍跟玉米的區別、玉米品種、玉米的歷史、玉米的種植方式、玉米多功能延伸用途等。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本身稍微有些玉米相關知識,所以很快就能進入狀況,團隊也調整課程進行方式,從單向的教學轉為互動討論的教學模式,但發現學生對於舉手回答表現出較不確定及不自信,在隊輔鼓勵後,學生更能夠主動回答,其中學生對於實際觀察與觸摸玉米的課程內容特別感興趣。

 

3、玉米相關互動式遊戲

帶領學生製作水果網套玉米,讓學生更加熟悉玉米的外觀,再透過小組工作分配,增加組間成員的互動機會。從課程互動中,發現學生喜歡手做的作品,也發現學生會主動尋找能協助自己製作作品的工具,如:教室的常備剪刀、膠帶等。在隊輔的鼓勵下,學生皆會主動幫助周圍的同學,在同組較低年級的同學需要協助時,較高年級同學也會給予指導。

 

4、玉米主題反饋時間

團隊製作了我在學甲天氣晴的學習手冊,並在課程到一段落的環節進行反饋填寫,及分享討論。在撰寫時,除了文字的分享,學生也能夠運用圖畫來表達自己所學習到的玉米知識。透過學習手冊紀錄學習內容,增強知識的記憶點,並在最後由爆米花體驗進行結尾,讓學生在活動各階段都有不同的趣味可以保持參與熱忱。

 

5、西瓜的介紹

在介紹中,有按照預期完成西瓜的介紹,並增加互動問答,因小朋友家中有種植西瓜,平時學校也會融合一些在地的教育課程,因此小朋友在回答時都很踴躍,即使是內向的小朋友,也很願意分享自己平時的經驗。各階段的時間相較於規劃稍有變動,但總體時間不變,因此未影響後續活動。

 

6、西瓜綿體驗

先透過討論什麼是西瓜綿,再與小朋友說西瓜綿的由來及西瓜綿料理,與品嚐及分享口感和味道,讓學生自由分享西瓜綿的製程中會添加什麼材料,及平時會吃到的西瓜綿料理,從中了解西瓜綿。

本來預期是讓每個小朋友都吃看看,但有的小朋友比較不敢吃醃漬類的食物,所以不願意嘗試,而有的小朋友則是著迷於西瓜綿,所以就會想要一直吃,也稍微帶動了不敢吃的小朋友,整體環節互動效果良好,成功提起反饋動機。

 

7、西瓜主題反饋時間

學習手冊題目以多元題型為考量設計,提升學生回答及討論的興趣,且因西瓜主題在第二日到農田時會更詳細介紹,所以有更多的開放性題目,讓學生先想像或自由發揮。

 

8、團康遊戲-369遊戲、支援前線

在369遊戲中,隊輔與小朋友要圍成一個圓圈,然後用報數的方法進行,只要是3的倍數,或是數字裡面有3就要拍手。支援前線是以每組為單位,會選出一個隊長,負責完成任務,組員需要協助組長完成任務。過程中有把氣氛熱起來,多數學生認真投入、發揮創意,玩得不亦樂乎!

團康遊戲為農田體驗前與學生建立關係與默契的橋段,也為農田體驗的活動多一點彈性與準備的時間。

 

9、農田體驗

農田體驗首先先說明外出的注意事項,接著透過圖卡介紹相應的器具與種植,再帶學生到農天實際看與體驗。學生對於能夠出去校外進行課程覺得興奮,因此在課程前能夠加強對於出去校園的規範,對在校外進行課程有很大的幫助。透過圖卡在學校讓學生先了解整個種植過程,其中有一位學生家中也有種西瓜,因此他很踴躍發言,除了聆聽他也會分享自己與阿公一起種植的故事,感覺特別神奇。初次帶小朋友出學校觀看農地,雖說在頂洲國小的部分學生家庭是類似的職業,不過跟一群同學到農田是更不一樣的感受,由團隊夥伴的阿嬤及團隊夥伴共同講解,學生都很認真聆聽,以及體驗,有個環節是挖土去蓋稻草,大家都很踴躍,也會詢問學生操作的感受如何,大家一起用這一個區塊,但實際上整片田都要由阿嬤一個人做完,是一件很累、很辛苦的事情,讓學生知道了家人種植農作物的不容易。

 

10、       在地特色校園闖關遊戲

闖關遊戲分為六關,每一關都是學甲相關文化,分別玉米、西瓜、虱目魚、蜀葵花、紅腳笭、上白礁,闖關前先向學生介紹這些文化,為了增加學生記憶深刻,闖關時要回答問題才能進入闖關,大家都很認真聽講,也很努力闖關。聽了許多學甲相關文化知識層面的講解,走出教室在校園闖關的形式,大幅提起學生參與興致,為活動帶來活潑創新的色彩。

 

11、       反饋時間

闖關結束,利用一些回饋時間,讓小朋友對六項學家相關文化關卡進行分享。

預期效益達成情形

一、量化指標

  • 當初計畫所提出的量化指標

1.計劃期間參與總人數達29人(包括志工7人、小農講師2人、學生20人的參與人數)

2.活動天數2天、活動總時長達到17小時

3.服務1間偏遠國小

4.志工服務累積總時數達到119小時

5.志工保留率100%

  •  實際量化指標

1.計劃期間參與總人數達30人(包括志工11人、小農講師2人、學生17人的參與人數)

2.活動天數2天、活動總時長達到17小時

3.服務1間偏遠國小

4.志工服務累積總時數達到187小時

5.志工保留率100%

 

二、質性指標

  • 服務對象-兒童

1.    讓在地學生更認識自己家鄉的產業,提升在地認同:

農田體驗移動的路上,當學生遊走在頂洲的街道上,對附近居民來說是新奇的事情,附近居民會和我們對話、會和學生對話,我們發現在教學後,學生會願意和附近居民分享農田體驗的經過和內容,也會與團隊夥伴分享自己未來也想要從事相關的農務工作。

2.    增加學生接觸在地小農與在地自然環境的機會:

農田位於學校走路五分鐘左右的位置,是距離學校相對近的地方,也是學生生活圈會經過的場域,透過這次機會,讓大家可以互相認識,不再只是經過,而是會觀察及互相討論在地自然環境的變化。

3.    建立學生對在地產業知識層面的學習:

融入體驗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意願,讓學生願意共同討論在地產業知識,除了課堂期間,在課堂之餘學生也會自發討論與精進探索在地產業的知識。

4.    陪伴學生在寒假生活有不一樣的體驗與收穫:

位處偏鄉的頂洲國小,八成學生在寒暑假都會進到學校繼續學習,透過營隊的帶領形式,讓學生在今年寒假有不同的體驗。學生的回饋在於會期待今年暑假或明年會不會再來,也會好奇我們為其他年級設計的課程,他們未來有沒有機會參與到,以及其他年級的學生期待著自己長大之後會參與到什麼內容。

對團隊志工來說是一種挑戰,盡可能不要對學生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也很清楚不適合給予任何不確定的承諾,不過這裡是團隊夥伴的母校,也是生活的地方。

  • 志工團隊

1.    提升志工團隊規畫、辦理活動的能力。

2.    讓志工團隊成為助人工作者,回到母校回饋。

3.    透過活動的辦理與合作,建立志工團隊凝聚力。

4.    培養志工團隊接洽學校、在地單位溝通、協調的能力。

 

  • 志工心得分享

過程中,會擔心在這幾天的活動中,對小朋友來說是否是好的,會不會影響到他們原本的生活,但我們覺得至少這是個機會,可以嘗試看看,也核對我們的想法與現況是否相同,同時讓他們認識他們所在的地方,不只是學甲甚至是學校,對於地方,是身為回到母校的夥伴以及這群學生從小到大生長的地方,可是卻沒有好好去了解。經過這次活動,這深的感受是偏鄉的小朋友並不會因為他們位處偏鄉而學得比較少,與小朋友相處過後發現他們不只有圍棋、音樂、舞蹈、繪畫、書法等多元課程,也正因為是個小學校,所以學校校長、主任跟小朋友都很熟,這與自己過去在頂洲國小求學的經驗有所不同。當時,也有非常多的資源與多元課程進到學校,不過由於農村生活與家庭背景的困境,讓自己很想離開農村到其他地方闖蕩,甚至會厭惡和家人一起從事農務工作,經過這次活動的帶領,除了讓學生認識學甲、認識家鄉,也是一個跟自己、跟家人、跟家鄉和解的過程。

對於志工團隊,是大家的第一次,但大家都很願意學習與盡力做到最好,很感謝自組團隊的計畫、頂洲國小校長及所有老師願意給我們機會,讓我們來頂洲國小帶活動,儘管我們還不是多麼專業的團隊,但相信透過這次的經驗,不論是對我們或是小朋友都帶來一次美好的回憶,也讓我們期待著下次的到來。

學生與志工大合照

學生利用各式回收物繪製蜀葵花

製作水果網套玉米,讓學生更加熟悉玉米的外觀

走在田中,體驗西瓜農澆灌的方式

上課解說西瓜的一生

農田阿嬤示範種植西瓜給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