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活動
志工訓練成果
(一)過程:
在進入到機構進行團體帶領活動前,我們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團體前置作業。
在一到二月期間,我們主要以線上會議為主,共同進行線上籌備(簡案、詳案、展覽規劃、說明會準備/沙推)。具體籌備作業如下:
(二)簡案
進行團體活動的初步構想,根據我們想呈現給少年們的主題去進行大略流程上的構思以及道具等。此外,我們也在此時規劃一個故事藍圖,希望能透過敘事隱喻的方式來帶出主題以及增加團體進行的流暢性。團體大致要進行的形式與方向的雛形都在此時逐步建立起來。
(三)詳案
根據簡案所設計出的流程進行加工處理,在細節上做更多的強化與設計。目標是使得整個團體的運作更加的具體。同時,我們也將後續需要使用的道具材料以及創作呈現上有著完整的描述。之後的團體進行,除進入實務現場後根據成員們進行調動以便更符合成員所需外,都按照著詳案的基礎上去帶領活動。
(四)展覽規劃
在詳案開始陸續成形後,我們開始為之後的展覽進行初步規劃。我們統整了在每次團體中可以使用的素材以及有哪些成員作品是可能用來展示的,也設計了每週的團體內容可以用甚麼方式傳達給觀眾去體驗以及了解我們,並對於展覽的視覺、空間配置及道具準備進行了構思,待實際團體開始執行後、且我們能實體見面時,再進行確認。
(五)說明會準備/沙推
為了讓成員們在進行選擇是否加入團體時,能對於團體要做的是先有初步認識,因此我們準備了一次行前說明會,其內容包括瞭解團體及體驗活動,因此我們在正式開始前,有進行一次實體的籌備,除了確認體驗活動是否能順利進行外,也讓我們能夠彼此互相確認活動細節,為即將開始的服務進行準備。
透過以上作業,我們對於具體要帶給成員甚麼學習,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彼此在每一週團體所要負責的工作也更加的有概念,讓我們在團體進行時可以各司其職,讓團體活動能順利運行。
各活動執行成果
(一)團體:
1.團體前期(行前說明會,第一、二次團體)
行前說明會:團體主題與內容的說明,以及體驗活動的帶領。此活動主要目的是讓成員們對於團體有初步的認識,同時也是領導者對成員們的初步了解。
第一次團體:團體破冰、角色建立以及信任遊戲。此周團體的目標為提升成員們對於團體的歸屬感以及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係。
第二次團體:團體合作遊戲以及理想島嶼創作。此次團體目的為增加團體凝聚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並以創作的方式具象化理想生活。
團體前期,由於各成員們的心智年齡以及參與團體經驗的不同,因此領導者與成員們都努力的一起去適應彼此以及建立關係。成員們在這個階段的狀態較為躁動,也無法長時間投入以及聚焦於團體活動當中,常有相互干擾的情況發生。同時也因為相互干擾的情況,有成員因此而情緒失控,與其他成員發生了衝突事件。但是,成員們隨著團體的進行,逐漸與領導者建立起了信任關係,從而開始對於團體有了一定程度上的適應。成員們能夠更好的相互包容,也能夠跟隨領導者的指導語去進行活動。成員們不僅在團體活動進行當中,在活動開始前也常會有主動接近領導者進行交談分享。成員們適應領導者的帶團基調與內容,領導者也了解了成員們的性格背景以及對於團體的期待。而伴隨著關係逐漸融洽的同時,部分成員也有開始對領導者的界限進行試探。所以此階段的動力是從混亂到稍加穩定,不信任到信任的過渡階段。我們的團體主題也主要圍繞在與成員們相互認識,建立關係以及提升團體凝聚力為主。
2.團體中期(第三、四、五次團體)
第三次團體:人際元素分類、人際網絡圖以及設計重要他人創作。此次團體目的為探索人際關係,覺察他人對自己的影響。
第四次團體:密室逃脫、尋找人際互動中的自我。此次團體目的為幫助成員釐清自己與他人互動的模式,覺察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中,對他人/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
第五次團體:水迷宮、周哈里窗書寫及製作。此次團體目的為幫助成員了解自己真實的樣子及在他人眼中的樣子。
團體中期,成員們的狀態逐漸穩定,可以發現成員們開始能在每次團體時,較快速的進入狀況內,開始熟悉我們團體的步調及進行方式,也對於不管是遊戲式的活動,或是創作式的活動都相較前期更願意投入在其中。在成員狀態逐漸穩定的同時,我們也開始加入一些書寫、需要更多思考的活動,雖然過程中可以看出成員們的書寫表達能力有些差距,但他們卻也都漸漸願意靜下心來思考並寫下自己的想法。
在這幾周的團體中,我們準備了對於自己的人際互動,以及在他人眼中的自己相關的主題,其中包含人際網絡圖、周哈里窗等較知識性的內容,並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樣子。透過這些活動,我們發現相較於前期的混亂狀態,此階段成員間的衝突有逐漸減少,在彼此的小組內似乎有開始慢慢尋找自己的工作方式,對於團體活動時每個人在團體中的定位也逐漸浮現出來,但尚未完全找到一個合適的相處方式。
另外,在第四週時由於我們的場地有做調整,且活動的結構跟其他週不同,也因此造成當天的狀況又回到一開始的混亂狀態,但其實前面活動所建立起的關係,以及所給予的學習內容仍然沒有被切斷,因此在第五周時,狀態仍然能繼續趨向穩定。
3.團體後期(第六、七、八次團體)
第六次團體:荷輪六碼闖關、能力亮點卡選擇。此次團體目的為幫助成員找到自己的能力、特質及興趣所在。
第七次團體:價值觀大富翁、價值觀的選擇及具象化創作。此次團體目的為幫助成員察覺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
第八次團體:回顧前七週的團體內容、製作自己的小船、進行祝福小卡書寫及最後訪談。此次團體目的為,整理團體中的學習並能夠帶到未來。
團體後期,隨著主題由外在人際互動逐漸深入到自我探索當中,成員們也逐漸沉澱。此時,成員們以及熟識團體所要進行的大致內容和流程,因此在配合度和投入程度上都有進展。伴隨著故事與活動的鋪墊,成員們已經能夠更好的進入到工作狀態去思考有關自己的特質,價值觀以及未來等。同時,成員們也在領導者的引導下逐漸說出了有關自己未來的想法,對於未來的想法有著初步的定向。在創作上,成員們也熟悉團體常使用的媒材,部分少年也能夠很好的運用材料製作出自己所想要呈現的作品。團體後期的整體動力是穩定且具有深度的,成員彼此間也能相互配合的進行活動和創作。而在團體結束前,成員們則以各自的方式展現出他們對於團體的喜愛。成員們更能向領導者坦言出內心的想法以及給予領導者祝福。在最後一次的活動中,成員們大多都以積極開朗的方式來面對團體的結束,團體也以溫馨回顧以及相互道謝祝福的氛圍下歡樂的結束。
(二)展覽:
1.展覽設計
展覽設計透過故事線,穿插少年作品介紹及自我了解的小活動,希望能讓觀展者認識黑潮少年,也更了解自己。
我們採用線上展覽的方式,利用社群媒體的傳播和推廣,來吸引更多觀展者前來觀賞,以及填寫觀賞後的回饋問卷。101人填寫,回收89份有效問卷。觀展者為三個年齡層:
10~13歲的青少年,均為學生。
18~26歲的青年,其中一人職業為攝影師外,其餘皆為學生。
43~57歲的中年,其職業涵蓋不同產業類型,如教職、公職、社工等。
回饋簡述:
觀展者對少年們皆有正面印象,認為他們是群有創意、有靈性、個性分明的一群孩子。此外,透第四週周哈里窗、過第五週石板畫以及第六週特質島作為自我探索的主要媒介,超過半數(64%)的觀展者認為有更了解自己,其中以正面用詞形容自身居多。部分觀展者也認為,此展覽除了能夠探索自我內在特質,也能對於生涯志向也有更清楚的整理與了解;同時,透過對黑潮少年的認識,了解到應尊重與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有觀展者表示,透過此展覽認識了一個能夠創作線上展覽的工具。
2.展覽成效
回饋表單主要圍繞著團體主題即自我探索與成長進行問題討論,亦以觀展後是否對黑潮少年改觀以及增進對自我的了解。表單中的題目包含 印象深刻的部分、觀展後對少年的印象、是否更了解自 以及觀展收穫 。
經過統整後,觀展者們對於展覽最有印象的部分主要都圍繞著少年們的作品,並從作品中認識了少年。觀展者對於少年的評價主要都是正向用詞(如勇敢、熱情、開朗等)並認為少年們的個性分明且具有特色。透過展覽的故事設計,觀展者得以代入故事情節中一同跟隨少年們進行探索。觀展後,認為展覽有提升自我了解程度的觀展者高達64%,亦同樣以正面用詞形容自身居多。觀展收穫的部分,觀展者們主要表達出了解自己的內在特質,理清對未來生涯的期待、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更能包容自己與他人以及學習到新知識為主。
預期效益達成情形
(一)團體每週觀察記錄
1.成員的正面影響:
(1)張眩:在最後一次的團體創作時,由於一組只有一罐保麗龍膠,每次做一個段落時,會主動詢問接下來要給誰,相比前幾周有較注意其他人的需求,也能夠等待其他人。
(2)彭智輝:後面幾次團體開始前,會提早到場並主動找領導者聊天,相比前幾周較願意分享與自己有關的話題,且融入團體的準備時間也有變短。
(3)陳文祥:團體開始到結束狀態都很穩定,在第六周與第七周探索與自我特質和價值觀的議題時,明顯能感受到他對於自己有足夠的了解,也能夠透過團體活動去整理自己。
(4)蔡宗銘:團體初期時的作品創作,可以明顯感受到不想創作的感覺,幾乎都是以玩材料為主。但是到了後幾次團體,可以發現創作的意願有些微增加,也能夠讓我們了解作品的含義。
(5)梁鈺旼:透過幾次的團體和領導者建立關係,從封閉自我到逐漸願意和領導者談,在一次了解特質的活動中,和領導者討論出自己未來比較有興趣的方向。
(6)陳建華:由於要準備會考的緣故,所以只參與兩次團體。但我們每次到來時的打招呼,或是對他的加油鼓勵,都能夠帶給他正向感,使他有動力繼續堅持努力備考。
(7)李安政:團體初期時,對領導者們說話的態度會比較衝動,也不太會去理會領導者的話。但在團體中後期時就漸漸的改變對我們的態度,像是會關心我們,或者詢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忙等,而且也有得知他在參與團體後,學校人緣變好的消息。
(8)張思韋:團體前期在創作作品時,會傾向請別人幫忙,不太知道該如何把自己想法呈現出來,但到團體後期時,就能夠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不太需要他人從旁協助。
(9)謝聖潔:相比前幾周會因為不喜歡團體成員的行為而暴怒失控,在最後一次團體,即便有幾次對團體成員的行為不太喜歡,在領導者的即時介入後,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
(10)謝聖恩:一開始非常喜歡唱反調,到後來可以快速進入團體活動,起初即便與團體成員發生爭執,也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然而最後一次團體時,看到我們寫給他的卡片似乎有所觸動,主動請我們幫她簽名在卡片上。
2.團體動力:每次團體前皆會根據少年們上周的狀況進行團體活動的修正,希望團體動力能夠使成員更投入在團體,但也因此忽略了引導成員們學習如何在團體中彼此互相鼓勵與支持(較少引導成員表達對他人的想法和感謝等等)。
(二)訪談
第一次訪談希望可以了解成員對團體的期待,並以此作為後續團體方案設計調整的依據。
第二次訪談希望可以了解成員參與過四次團體後對於團體的想法以及收穫。
有成員提到覺得自己有被重視,因為領導者有將他們說過的話實現出來。
成員對於團體的滿意程度都有上升(之前滿分者則維持不變)。
對於人際關係更加了解。
第三次訪談希望可以了解團體對於成員的正向影響,以及成員經歷過八次團體後自信心上的變化。
多數成員對於自我特質或概念的描述皆為正向的(例如:聰明的、熱心的)。
部分成員有覺察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相處模式,並且發現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的變化(例如:人緣變好)。
部分成員有提到更加喜歡自己,也對自己更有自信。
(三)展覽回饋
線上展覽的模式對我們而言是非常新穎的,在地震之際覺得從實體展覽轉換成線上展覽時,我們對於展覽的成效是有所擔憂的。但是,在經過展覽的故事以及圖像設計並在線上展出後,所得到的回饋和我們預期中的是相符合的。
在 對於少年的認識 的部分上,觀展者皆對黑潮少年有著正向的印象。許多的人都對於少年有所改觀,亦消除了原先對於脆弱家庭的少年的刻板印象。
同時,高達64%的觀展者也透過展覽由提升了對於自己的了解,並以正向用詞居多。而其餘的觀展者則保持著不確定以及沒有提升自我了解的態度,經質性分析後得知這些觀展者們大多認為展覽是有助於自我了解,但尚未能解決目前內心的困惑,又或是不敢面對真實自我所致。
展覽收穫的部分也與預期效益一致,觀展者們在觀展後大多都有更了解自己的內在特質,理清自己對於未來的起來。同時經由故事的代入,觀展者能與少年們一起成長,並理解到人與人的差異從而更包容自我與他人。同時,展覽所引用的心理學詞彙和概念,對於非專業人員來說也是一種新知識的學習。而整體展覽當中,最重要的主旨認識黑潮少年的部分則成功貫徹線上展覽,傳遞到了觀展者的心中。
這不僅能從回饋表單中看見,同時也能在觀展者給予少年們的祝福與鼓勵中得知到觀展者對於黑潮少年們的正向態度與期待。故此達成了預期效益中的雙向學習與成長的終極目標。
(四)邀請機構及團體成員觀展
東華大學在4月3日地震後改為線上上課,因考慮到實體展覽觀展人數可能會不足,故我們將展覽改成以線上的方式進行。而邀請機構及團體成員實體觀展的規劃,也以線上展覽的方式替代(傳送連結),並將其他觀展者寫下的祝福,整理給團體成員。雖然因為是線上展覽的緣故,無法直接收集到團體成員在提升自我價值上是否有成效,但將八次團體的概念以具體的線上展覽呈現,且透過觀展者回饋,或許一樣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能被看見的。
(五)備註
團隊志工服務總時長:團隊共6人,5人各服務30小時,1人只參與展覽12小時,總計162小時。
計算方式:30(小時)*5(人)=150(小時);150(小時)+12(小時)=162(小時)
行前說明會
第八次團體
第六次團體
第三次團體
第二次團體
線上展覽 QR Code
少年們的船
英雄契約
團體活動
線上展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