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境米國:再造米文化傳人


這是本次營隊的大合照,今年有41位孩子參與我們的夏令營,而我們延續了上次分班制度,不一樣的是,我們這

這是本次營隊的大合照,今年有41位孩子參與我們的夏令營,而我們延續了上次分班制度,不一樣的是,我們這

志工訓練成果

線上設計教案

從2024年02月開始籌備這次營隊課程,以日常都會吃到的米為發想,結合閩南、原住民、新住民及客家文化,期待讓孩子們能學習到米相關的知識,而我們也秉持著「三分學習、七分快樂」去設計一堂課程。為了讓夥伴更充分準備一堂課程,我們也將課程設計分為三部分,由於夥伴散佈在台灣各地讀書,因此我們以線上討論為主,實體試教為輔:

 

(一)課程發想:課程組的夥伴針對不同課程,利用課程模板發想各自的內容,目的是為了讓夥伴,更好針對自己課程的主題設計完整課堂架構,並清楚的去說明自己的設計理念、課程學習目標及預計達成效益。

 

(二)線上課程討論:我們透過線上會議,讓講師能夠闡述課程中細項及面臨的問題,我們安排營隊總副召及課程組夥伴及時給予回饋,使講師針對建議去修改教案使其更加完整。

 

(三)行前訓試教:這部分特別針對新夥伴所設計,透過試教讓講師更快速進入教學狀況,也能預想試教的情狀並理解不足之處,針對問題進行調整,上一堂最適合孩子的課。

 

青年志工訓練行前訓 DAY1

透過志工行前訓,志工們更加了解島語文化,並增強自己的能力。我們在行前訓設計幾堂志工培力課程。在東南亞移民地圖課程中,講師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帶領志工們以跨國婚姻融入議題,使志工能夠藉此思考東南亞文化在台影響。田野調查經驗分享課程中,講師巧妙運用“望聞問切”的概念,講述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和實用技巧,幫助志工掌握基本調查方法。

 

在女性主義故事分享環節,講師分享親身經歷,並通過對談傾聽其他志工的經驗,促進志工對性別平等和社會正義的理解。參與式預算課程中,志工們分組討論如何合理使用資金來協助辦理營隊及志工活動,藉以增強志工的合作和資源管理能力。行前訓練不僅提升志工們的知識和實踐能力,亦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青年志工訓練行前訓 DAY2

營隊前一天,總召帶領志工至土庫菜市場,熟悉環境並認識當地店家,讓志工們對市場有進一步的了解。接著,大家一起前往聯美國小進行場地佈置和課程試教。這不僅讓志工們熟悉活動場地,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實戰演練機會。在試教過程中,講師們實際講課,志工們則積極參與、聆聽,並在試教後進行反思和討論,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和優化,確保能在正式課堂中提供最好的教學成效。

 

透過志工行前訓,所有志工更加了解營隊的基本安排與規劃,並熟悉營隊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流程。針對社區闖關活動,我們特別強調交通問題、應急情況的處理能力和安全意識等。這次行前訓練更重要的是增強團隊成員的合作與溝通技巧,確保他們在活動中能夠高效協作。

各活動執行成果

民以食為天,米國初探趣

(一)米國:入境米國、米的族譜、米國創作日

1、入境米國是營隊中首度以客家視角切入的課程,以推廣客語及客家米食為目標,特別是以雲林的詔安腔與北部的四縣腔為出發點,使孩子能建立對客家文化的傳統觀念。講師課前即在單詞中標示客語文字,分別從動畫影片中代入詔安客語的基礎詞彙,以及讓孩子藉由「客家粄十唸」來認知台灣客家米食、特殊米食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故事,最後透過「湯圓歌」詔安客唸謠帶孩子認識客家鹹湯圓的口味及特色。雖然孩子們首次接觸到不同的本土語言,但孩子們在課堂上認真筆記及跟念的神情,都讓我們對於客語融入課堂產收更強烈的信心。

 

2、台灣人常以米食作為主食,而這些米食中還蘊藏著許多待人發掘的知識。本堂課旨在讓孩子了解稻米的特性及加工過程的變化,進而熟悉我們賴以維生的糧食作物。通過這堂課,孩子學會從外形與口感分辨不同的稻米種類,如:蓬萊米、在來米和糯米,並了解其特性。

此外,我們教導孩子們學習與稻米相關的台語俗諺,增強孩子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這些台語諺語不僅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理解稻米的文化背景,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智慧的魅力。

 

3、大埤鄉是台灣稻米產量最多的地區,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了解稻米的知識及其重要性,我們特別設計了“米國創造日”課程。結合手工創作和知識補充,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提升孩子們對稻米的認識。課程根據年級設計了不同的內容,確保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能受益。

低年級的課程主題是製作稻草人。孩子們從稻草的基本特性出發,發揮創意設計屬於自己的稻草人。講師-魚仔詳細講解稻草人在稻田中的作用,如:驅趕鳥類和保護稻田等,讓孩子加深對於稻草人的印象。

高年級的課程則是米糠拼貼畫,講師地瓜-介紹三種台灣常見的稻米,講解其特性及營養價值,讓孩子了解稻米不僅是主食,還具有高營養價值。孩子們動手創作拼貼畫表現圖案和創意,提升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深刻體會稻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多樣性。

 

尊重大地之母,走向食農之路

(一)在地:夏季蔬果派對、稻田生態學

1、為了讓孩子們深入了解並受益於在地農產品,講師-嘉義縣重點介紹雲林的特色水果及其健康益處。課程開始時,詳細介紹水果的產地、特性及營養價值,並結合實物展示,讓孩子們進一步認識水果,並教導孩子學習各水果的台語唸法,增強本土語言融入。

為了增加互動性,我們設計翻牌賓果等遊戲,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鞏固先前所學知識,提升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遊戲過程中孩子雖然會偷偷圍在旁邊看,卻在無形中增加團隊合作及反覆記憶蔬果的樣貌。

 

2、種植過程中,農夫採取許多方法來防治病蟲害,但這些技術背後的運作原理和具體防範對象,往往不被外界所了解。本課程旨在教導孩子們認識益蟲與害蟲及其與農作物的關係,讓他們了解農業行為中的生態學。

低年級課程:我們將介紹稻田間的益蟲和害蟲,如蜜蜂和福壽螺,讓孩子們學習這些生物在農業中的角色。如:蜜蜂對授粉有重要影響,而福壽螺則可能破壞稻田。

高年級課程:除了介紹益蟲和害蟲,我們亦深入探討稻田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如共生和競爭。孩子們將學習稻田生態系統的運作,以及不同生物如何相互影響,共同維持生態平衡。

我們還會討論農業遇到的環境問題,如土壤退化、地層下陷及地下水鹽化等。例如:大埤的酸菜水污染問題,雖然酸菜是當地重要的產業,但其廢水會污染土壤及水源。農夫便通過收集廢水種植小番茄,既保護環境又種出美味番茄,實現資源再利用。這些課程旨在提高孩子們對農業和環境保護的認識,激發他們對農業和環境議題的關注。

 

(二)食農:食農小高手、農民曆大挑戰、磅出米芳味

1、透過介紹客家的傳統點心麻糬,讓孩子們了解客家人對糯米粉的應用,並體驗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首先講師向孩子介紹麻糬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接著詳細講解製作麻糬的步驟,包括準備糯米粉、加水捏成粉團、蒸煮、搗碎、沾糖粉等過程。為了確保孩子們能夠牢記這些步驟,進行簡單的複習和問答活動。


實際製作麻糬的過程中,孩子們親自參與每一個步驟,從處理糯米粉到最終的成品製作。看著孩子們彼此相互協助,最後心切的圍繞在鍋爐旁,注視自己麻糬的模樣相當可愛。但並未每位孩子的麻糬都有成功,也藉此讓我們能夠告訴孩子:過程中得到的更勝於結果。

 

2、本堂課以農民曆中月亮圓缺的觀念代入布農族的祭事曆,課堂中講師透過自身前往部落所採集的影像,以布農族語的簡易詞彙帶領孩子認識布農族的族群重要特色,如:八部合音、射耳祭歌舞等,再來以傳統故事「與月亮的約定」進入祭事曆的主題,透過讓孩子辨認祭事曆中圖形所代表的含意,引領孩子認識布農族一年中祭儀所象徵的文化本質,帶入貫穿布農族人最重要的小米文化,並針對小米介紹不同的品種及特色,最後讓孩子創造家鄉的祭事曆,讓祭事曆的理念得以融入在農業社會中。

 

3、由於上次並未執行磅米芳的課程,正好磅米芳貼合本次「米國」的主題,我們嘗試再度聯席「阿瑋米香」,因此將夏天的節氣課程改為「磅出米芳味」。阿瑋師不僅完整的讓孩子們清楚磅米芳技藝的製作過程,甚至在等待期間也不冷場的帶著自製的教材上課,如:圖片、玩偶等,以生動化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米的生長及碾米過程,更拿出不同種類的實體米利用外觀比對其差異,在互動遊戲、有獎徵答的情況下孩子參與度高,也讓我們看到孩子對於米的理解度逐漸提升,最後大家手拿米芳飄散著甜蜜的滋味,臉上也伴隨著幸福的笑容。

 

越南新引力,發現新社會

(一)越國懷鄉

越國懷鄉這堂課以東南亞米食切入課程,炎熱的天氣加上熱呼呼的白米飯會越吃越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東南亞人會在菜餚中添加特殊的香料,讓口味變得不一樣。本課程讓小朋友們認識東南亞各國的辛香料,了解這些香料在當地飲食中的重要性及其用途。我們會介紹各國特色米食中所添加的香料及添加的目的,例如:提高食物的風味、促進食慾或具有清涼效果等。

課程內容包括實物展示、視覺描述和互動活動,講師帶來各種辛香料的原型,讓孩子們親眼看到、親手觸摸。在簡報中描述每種辛香料的外觀和用途,並介紹東南亞米食的應用。最後各組派一名小朋友在黑板上畫出他們想像中的辛香料模樣。這種結合視覺、觸覺和嗅覺的多感官教學方法,不僅讓孩子們對東南亞辛香料有強烈印象,亦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

 

傳遞本土的聲,躍動年少的舞

(一)樂舞:島語歌舞團-歌唱/舞蹈、聽見台灣

1、詼諧的歌詞傳遞最誠摯的愛意,吉他的音樂能夠深深觸動人心,輕柔的旋律讓人感受到溫暖和美好,起初孩子們對台語歌仍有著刻板的印象,然而「珍珠芋園」這首歌卻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甚至有家長與我們分享孩子每天回家依舊在高歌著。講師以漸進式的形式籌備課程,第一天向孩子介紹歌曲的意涵及簡單帶唱,第二天則以台語漢字教唱整首歌曲,第三天加入手勢加深歌詞記憶,第四天則安排隊形及完整複習。看到孩子們伴隨著音樂專注的眼神,在成果發表時能夠沉住氣並悠揚的演唱,深深打動家長及所有志工的心,也讓我們相信台語歌曲的教學真的能夠翻轉孩子的想法。

 

2、「愛你管」收錄於旺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專輯當中,在籌備過程中我們與舞蹈老師反覆討論,找尋最適合孩子舞動的技巧,最後我們選擇結合互動式表演的形式,透過口號「飛出去、跳兩下、擦眼鏡、搖咧搖咧」等可愛的元素,讓孩子們演繹出歌曲最真摯的風貌。曲目中結合了孩子氣的一面,搭配孩子們純真的笑容,透過音樂將最日常的性情融入至表演,並以舞蹈的方式在最終成果發表展演給來賓及家長們觀賞,呈現出極具趣味並魅力四射的演出!

 

3、原住民族是台灣所蘊藏的獨有寶藏,台灣原住民族的歌聲享譽國際,他們時常以樂舞分享自身情感和回憶,這些歌曲不僅具有強烈的穿透力,更反映出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時代背景。本堂課先讓孩子們搶答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官方的16族,再以專輯的圖騰風貌及曲風選定歌曲,讓孩子們能夠接觸廣泛的音樂性質。不僅如此,課堂的最後我們教導孩子們清唱阿美族的傳統歌謠-「Ma a loray漂流歌」,讓孩子們以音樂的形式接觸原住民文化及語言,對於較少接觸原住民族的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也藉此呈現台灣多元族群的面貌。

 

牽起古早記憶,體驗夏季農情

(一)市場:市場小達人、菜市場之旅


1、現今的孩子放學後多直接到補習班,少有人有與家人一同上市場的經驗,因此這堂課的講師-浣熊先帶領孩子們認識各種常見的食材,以六大食物分類介紹食物的成分特性及營養價值,用分類的形式教導孩子健康的飲食,最後以遊戲的形式代入市場中採購的環節,讓孩子先思考要做什麼米食料理,並以遊戲紙幣換取各項食材最終完成一道餐桌料理,遊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很在意食物的營養成分,並且注重食材的適當性與否,甚至會比對價格以及份量,不僅達到玩樂的趣味性,更融合健康教育及數感體驗。

 

2、聯美村的地緣關係更接近於土庫市區,因此本次營隊帶領孩子深入了解這片土地,土庫的木造第一市場具有深遠的歷史性,甚至整合了南北往來交通的貿易點,其中我們精選了五個在地獨特的場域扣合菜市場之旅,讓孩子以手中的台語詞條猜測地點,每一關搭配問答題讓孩子提升專注力並蒐集拼圖碎片,最後至木造市場裡完成拼圖並取得餅舖糕點。

首先正對第一市場的就是「土庫順天宮」,這次邀請到廟方的常務委員及公所人員以全台語講解順天宮的獨特之處、與土庫菜市場的關聯性,並教導孩子進入臨時行宮如何參拜;接著來到從市場起家的「阿海師鴨肉麵線」,阿海師的名聲享譽全台,我們邀請到第三代的安住叔叔,向孩子介紹如何店家故事以及進入到廚房內認識一碗麵線的誕生;行經中正路我們到了第三站的「學詩種子行」亦為市場內原有店家,本站讓孩子們體會到農村生活,並以色彩調色盤代入種子的辨認並認識台語詞彙,孩子們都玩得不亦樂乎。

轉個彎來到第四站的「串樓口讀力書屋」,淑玲老師是土庫小旅行的導覽員,小小的書屋更象徵著一個地區的文明,更是匯集著人文故事的所在地,坐在書屋中聽著塗褲街的故事實為享受;最後則是到百年餅舖「高隆珍」,邀請到第六代高宗慶叔叔分享,不過孩子們一進到餅舖看到美味的糕餅及古早餅模,立刻向老闆提出了許多的問題。雖然並未像一般所想區域性的傳統市場,卻是土庫市場歷史演變中的獨特之處,相信孩子們對於原先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庫,透過本次五感體驗的走讀中而有更深層的理解與感受。

 

(二)聚落:村落探險、一日農夫

1.一片土地的耕耘,有著不同器具相互依靠而成。在鄉村生活的孩子們,對於老農所使用的器具充滿好奇,透過農具的認識帶領孩子探險村落的農具使用。在課程中相較於現代農業機械的發展,我們著重在傳統農具上,利用Bingo遊戲帶領著孩子們以圖像照片猜測農具,並帶領孩子實體體驗農具的操作,加深孩子對於農具的使用印象,帶著孩子們理解各種農具的差異,並認識不同種類的使用狀態,同時教導孩子們如何正確的使用器具,藉以理解早期長輩們使用農具的最大效益,並對農事生產建立基礎的觀念。

 

2.聯美村的土地具有耐酸性,非常適合種植瓜類植物。矗立在聯美村落的唯一大型白色溫室十分引人注目,踏入溫室內碩大的小黃瓜讓人目不轉睛,這次我們和當地的農民「庫庫斌農場」媒合,一同進行食農教育的體驗過程。採摘前我們先由農夫講解溫室的環境及作物,再讓孩子們至溫室摘採小黃瓜,實際進入後孩子們能親眼認識植物的生長特性,摘採時的技巧農夫亦手把手的教學,讓孩子們沉浸在無毒農法的天然環境中,更可以現場直接食用,透過和農夫的互動認識在地的農業。最後孩子們也從中意識到溫室對於環境的效益。

 

童年咱們的夢,玩出遊藝文化

(一)童玩大挑戰

首先講師透過台語詞彙帶領孩子認識古早味童玩,並以闖關的形式體驗各式童玩,如:踢子、劍玉、傳統跳繩、丟沙包和竹竿舞,以蒐集拼圖碎片的方式來猜測為哪種童玩,課堂最後便讓孩子手繪尪仔標並實際遊玩。即使夏日炎熱但孩子們仍在每關玩得意猶未盡,而關主們設計的遊戲皆能訓練手眼腳協調,其中台語唸謠「一放雞」及丟沙包的遊戲,沙包更是志工親手縫製而成,不僅是多數孩子首次體驗更讓志工能夠重回兒時記憶。

預期效益達成情形

量化成果

(一)提供1場18人次島語文化志工培訓

本次志工培訓的課程包含的實體試教,讓新來的志工在課堂前有緩衝的機會,也從中獲得了最佳的調整。而我們更帶領志工前往土庫菜市場之旅的路線,讓志工對於流程更加熟悉,並提醒志工應注意之安全事項,因此得以讓本次的流程進行的相當順利。

(二)提供1場41人次的聯美國小島語文化營隊


本次營隊綜合『跨地域、跨文化、跨時代』等多重面向,在這片土地上讓各種本土語言擁有甦醒的契機、讓文化得以橫越世代的記憶、讓營隊走進村民的心中,承辦至今已邁入第二年,我們都為了更強烈的土地召喚而歸來,努力的邁開步伐使我們與在地的連結更加深厚,也象徵著我們於此紮根的決心。

 

質化效益

(一)建立孩子們的農業文化素養,初步認識家鄉作物

1. 本次課程除了逐步介紹米的生長過程外,更依照米的特色轉化為招式,並以米種類代入角色,攻略台灣米食料理。課堂中我們發現孩子對於米食營養已建立理解,並善於運用所學之特色進行料理配對,由此可見孩子已具備「認識食物」的能力。

2. 農業文化中孩童較少接觸到,便是農具的使用及對生產環境的了解,在課堂中以大埤鄉為主軸,讓孩子更為親近現實狀態,農具的改變可以見證時代的變遷,而病蟲害更是我們需面對並解決的議題,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農業素養,可以從細節中提升農業社會。

3. 我們將米食文化從多種角度切入,不僅從台灣各族群面向看待米食料理、以農業廢棄物材料創作美勞作品、更從生產環境代入農業議題。米食是成就台灣的重要糧食文化,認識在地產業後,更要向外擴展視野,尊重土地、認知農業、關懷在地,是我們所要傳遞給孩子們的訊號。

 

(二)親自接觸農田與傳統市場,認識家鄉的產業

1. 菜市場小達人是一堂素養課,要用有限的金錢製作一道健康的米食料理,我們看到有些孩子運用自身已知的生活智慧,帶領其他孩子一同思考健康與比價議題。在模擬買菜的環節中,從孩子口中得知各家庭在製作粥時,有些人會搭配香菇或是芹菜、有些人不加蛋等,這不僅讓孩子理解市場的買賣機制,更使孩子能尊重彼此的認知差異。

2. 菜市場之旅是一堂跳脫框架思維的課,讓孩子知道原來傳統市場不僅侷限於一個區域,更可能因為歷史因素而保有其獨特條件。在走踏中孩子們同時接觸到蔭外庄的塗褲媽、連結至婚喪喜慶都包辦的餅舖、擴展心靈層面的書屋、香味四溢的鴨肉麵線以及建立農業基礎的種子行。孩子起初不解課程的安排,然而走完一趟下來,發現孩子們都帶著笑容滿載而歸,菜市場或許只是一個定位,但我們都清楚這裡是能容納所有人的歸屬。

3. 一日農夫是我們首次與「庫庫斌溫室」合作,孩子們都明瞭家鄉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然而他們卻不清楚聯美村最主要的作物是什麼,走進溫室除了感受到炎熱之外,還看得到孩子們東張西望的眼睛,好似走進奇妙的空間。在採摘小黃瓜的過程中,我們看見孩子們的愉悅神情,走在渠道間搖搖晃晃的他們,都嘗試著接觸眼前所見的農作物。常說親近土地的人會腳踏實地,培養孩子以自然的方式看待生命,將會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三)促進孩子們與長輩間的交流

1. 磅米芳是早期農業社會中的點心,餐車總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我們未曾參與過往的時光,卻能夠利用師傅的手藝串連記憶,在課程中聽見孩子們透過長輩的話語,說著一幕幕的製作歷程,彷彿家人就在一旁,相信未來孩子也能成為技藝口述的傳遞者。

2. 有時候在土庫市區也能夠看見孩子與家長採買食物的身影,因此在課程前有孩子問我:「這些地方我都去過,為什麼還要來呢?」我想在闖關的過程中便能夠給予答覆!透過長輩的講解及分享,我們能以故事看見地區的脈絡、變遷等,甚至孩子們自身產生更多的共鳴與交流,這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應。


3. 由於童玩大挑戰是一日中最後一節課,因此許多孩子在放學時就滔滔不絕與家長們分享剛才所玩過的童玩,而台灣的童玩亦有時期之分,本次的課程更跨越了農業、工業、近代三個時期的遊戲。這不僅是志工追憶著過往的點點滴滴,更掀起孩子們對古早味童玩的好奇心,復刻著美好的童年回憶,是孩子們與長輩談資的絕佳機會。

 

本次營隊優化項目

(一)使用本土語言比例提高

1. 籌備課程前,我們有規範講師於課堂的本土語使用率,其中亦安排台語專業夥伴進行指導,無論是查詢字典、口說練習、上台授課,都是志工接觸並輸出本土語言的訓練,我們也發覺到志工對於本土語言的關注度也有所提升。


2. 本次營隊當中,擁有豐富的文化課程,其中更包含:原住民族、客家族群。志工亦來自於各族群,客家語以詔安腔及四縣腔教授客家米食料理,而原住民語則以音樂融入課堂,讓孩子得以感受到最純真的台灣之聲。

 

(二)完善課程紀錄表

1. 我們期許能夠使用課程紀錄表,讓紀錄人員及講師共同成長,因此增加「孩子的反饋」讓紀錄更為多元,並提供問答題讓講師反思自身的課堂狀況,在相輔相成的情況下能夠建立正向的循環。

2.志工的回饋中,很多人提及到紀錄人員的用心回饋,讓志工覺得課程價值有被看見,而建議也都相當清楚,是下次能夠再做改善的動力。這樣的彈性互動下,也使講師正向回饋大幅提升,由此可見課程紀錄表的效益。

 

(三)更貼近在地的島語文化

1. 我們以「傳統文化」為信念,為了籌備原住民文化的課堂,志工甚至到達瑪巒等布農族部落學習「祭事曆」的意涵;甚至首次加入詔安客的課程,讓孩子認知到雲林亦有客家文化;在傳統技藝中設有磅米芳的食農課程,文化味蕾逐漸發酵在聯美村中,成為逐漸被重視的公共議題。

2.我們在意「土地」與「人」的連結,因此我們選擇了與聯美村更有淵源的土庫第一市場,回看先民早期農業社會的變遷,並對比現今的社會發展。同樣的也帶孩子走進溫室,體驗腳下土地的肌理,以及所孕育出的瓜果蔬菜,並帶入食農教育的一環,學習惜食並親近土地。

 

未達預期項目    

(一)孩子於營期間的專心程度下降

由於營期間正值高溫炎熱,雖然戶外課志工都有特別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也提醒帶帽子及水壺,孩子的情緒仍較為躁動,經提醒後尚為可解決之問題,而進教室後開了冷氣,有些對課程較沒有參與的孩子會趴著睡著。經過與孩子的討論後,也發現到孩子們的睡眠時間不充足,進而導致上課的專心度降低。對於暑期營隊,未來我們會更加留意天氣的問題,盡量轉化為室內簡易的活動課,比較能集中孩子的專注力。

 

(二)課程難易度調配待加強

課程中有些課有低年級、高年級做區分,其中在手作課中我們發現,低年級的稻草人製作相比高年級的米糠黏貼難度相對較高,而課程前情提要詞彙難度也有差別,是為本次課程組的疏忽。在營期檢討中我們也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未來課程組將會對分齡課作難易度比對,讓孩子得到適合自身年齡程度的教育知識。


 

一起製作磅米香

在炎熱的溫室裡,農夫帶領孩子們動手採摘小黃瓜,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與熱情依舊不減。

成果發表的開場舞,老夥伴們精心準備「聯美島語組曲」,將過往樂童音樂家的歌舞串聯起。

夥伴-檸檬帶領孩子認識台灣灌溉的演變,讓孩子了解水利設施對農業的重要性;並加入家鄉元素中的嘉南大圳為

營期開始的第一天,夥伴-兔子帶我們回憶過往的營隊內容,並介紹本次新加入的志工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