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語巢計畫
母語日活動照

母語日活動照

【專欄】現在開始說我們的話,讓台語掀起世代新「巢」流-台語巢團隊

「你聽得懂台語嗎?」、「你會說台語嗎?」是對不同層次的台語使用者的問句。從理解層進入到使用層,對於使用語言程度為「流暢」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了!然而下一個世代的孩子往往停留在第一個問句就搖了搖頭。當語言作為一個載體,背後承載的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的橋樑,在距今(2022年)短短一年半前,有一個團隊,開始用他們的創意打破對台語的刻板印象,也讓這群人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他們是—台語巢團隊。

台語築巢

台語巢是一個以台語為載體進行文化性推廣的青年志工團隊,以「語言巢」、社群經營、影片創作與刊物發行的方式延續台語的生命力,在成立的一年半之間志工人數從0到100多人,大家可能認為發展如此快速的團隊,發起人應該是某位熱血的老師、某個報紙上會出現的返鄉青年?然而創辦人許宸豪,目前僅僅是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高中生!

台語巢團隊的創辦人宸豪是南投竹山人,這裡的人口外流問題嚴重,也面臨著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困境,大人常常將「打拼讀冊,到大城市去發展」掛在嘴邊,吿訴孩子們,只要夠努力就可以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發展,然而,宸豪看見的是教育沒有並告訴我們留在家鄉,而是將孩子往外推;如果讀書並不是為了家鄉更好,而是為了離開家鄉,這會不會是一件值得反思的事?

宸豪在108課綱以及地方創生概念的影響下,決定以教育為切入點,選擇本土學科「台語」作為語言巢的推廣模式。在現階段教育中缺乏的實踐機會,就以台語巢來招募全臺各地的高中生一起來實踐!

台語巢團隊影片拍攝

台語巢團隊影片拍攝

那什麼是「築台語的巢」?「語言巢」的概念來自紐西蘭,紐西蘭的原住民族毛利人為了振興、保護毛利語,在幼兒園透過日常用語、影片、文化習俗重現等方式復興族語及文化認同,且語言巢也獲得了成效,毛利人的族語及歷史記憶、文化價值觀等都被保存下來。而台語巢也在班級透過沈浸式空間營造,將台語的文化記憶重新轉譯,保護與保存台語。

「台語?那我不做了!」

說到要做台語的語言巢,許多同學一聽就馬上「打槍」,還給了衷心的建議是「還是要做英文?那我一定參加!」萬事起頭難,台語巢一開始就面臨同學的「沒興趣」,甚至連「聽、說」都有障礙,要怎麼頭過身就過呢?於是團隊從「台語的學習」開始,要教大家怎麼說,他們開始拍影片每天播放,要讓大家回到家放鬆一下滑手機也能接觸到台語,於是開始經營Instagram,漸漸地,沈浸式空間的營造便慢慢成形了。近期還嘗試與同屆榮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績優青年志工團隊的「海好有你我」、「弘文高中古蹟解說服務隊」,在海洋教育、古蹟導覽進行合作,將台語的運用與多元的志願服務面向進行結合,並自行經營社群媒體,介紹更多貼近日常生活的台語。有了青年署的獎勵資源與志工團隊的支持合作,也讓台語巢團隊的行動更臻完備,擴大更多服務效益。

在臺灣這個多語言、多族群、多文化的移民社會裡,語言是中性的,是一種溝通工具及媒介,它曾是臺灣的主流語言,所以承載的是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許多的故事與俗諺,若非使用台語便不能精確地描述之;更有甚者,台語本身與「中文」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例如聲調與變調原則等,更多時候台語其實能夠成為學習語言的助力。所以台語巢希望透過創意的方式,經營社群、拍影片、做刊物(宸豪強調:還想辦營隊啊!持續努力中,今年有望!)⋯⋯並且從議題式的題材開始,例如台語巢曾經介紹過性別議題、在地小吃、SDGs,也時常與時事連結,用多元的方式翻轉大眾對於台語的刻板印象,其實台語也能跟著上流行,也可以很「潮」!

台語巢團隊會議紀錄照

影片拍攝紀錄

創意,讓文化再生

台語巢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但卻有著成熟的組織架構;宸豪在推廣之初從眾人的興趣缺缺思考到「要怎麼把大家拉進來?畢竟沒有人的參與這件事做得再有趣也沒有辦法推廣,所以宸豪認為加入團隊最好的誘因讓這件事變成「跟自己有關」,所以台語巢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在團隊裡面每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於是在招募成員時,宸豪一一地與所有報名者面談,並且「填一份很奇怪的問卷」,問卷中詢問平常的休閒興趣、未來的夢想等,希望在這些回答中找到每個人想做的事,加入不同的分項任務中。

與我們熟悉的傳統社團不同的是,台語巢團隊是一個「專案型組織」,設立社群組、刊物組、影片組、活動組、行銷組、核銷組、政策組以及管考組,每個人的分工與責任明確,真正地落實現階段教育中所缺乏的實踐機會。

除此之外,台語巢也設有顧問團機制,由相關專業領域中的專家學者組成,協助團員的培訓與增能;若內部培訓量能不足,團隊甚至可以補助團員到外面課程上課,在達成自我目標的道路上推大家一把。對此宸豪也認為幫助許多高中生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精進專長,是團隊最大的成長與改變。

回顧,從思考自己開始

除了參與台語巢團隊的夥伴外,宸豪也與我們分享實行過台語巢的班級中,有位同學也因此開始探討家鄉的文化保存問題,以及一位一半閩南、一半原民的同學,也因為台語巢開始思考自己的族群與身份,於是就在今年將姓氏改回原住民姓氏,並開始學習族語。宸豪謙虛地說,台語巢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辦法說明具體對語言的貢獻,但卻持續地有小小改變,這也讓台語巢的目標更加明確。

訪談的尾聲,好奇問起宸豪自認在台語巢當中的角色定位,出乎意料的,宸豪認為自己在團隊裡是一個跑在最後面的人,即使有點顛覆領導者的角色,但「跑在最後」的意義其實代表著支持團隊中每個人往前進,讓大家在完善的組織制度底下做自己想做的事。

台語巢團隊活動照

台語巢團隊活動照

一件不簡單的小事

撇除宗教意涵,曾經有一群人類為了證明自己的能耐,想建造可以通往天界的巴別塔,天神知道了後,在一夜之間讓這群人開始用各種不同的語言說話,於是分歧、於是爭吵,於是他們在世界各地用各自的語言生活下去,用各自的語言吟唱、書寫自己的文化。或許在一般人的眼中,一群高中生無法做出什麼改變,然而台語巢團隊用行動告訴大家,如何以臺語作為載體,傳承臺灣社會的文化意義,同時支持很多人的夢想,持續在生活中用創意實踐一件偉大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