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工們從最初對心理健康一知半解,到可以順利地分享自身的經驗、甚至帶領成員進行討論是很大的突破!在這個計畫中,青年志工不只是成為志工,更是成為陪伴團體成員最好的陪伴者: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自我覺察,讓志工服務成為協助成員維持穩定心理健康狀態,進一步陪伴與療癒,志工也從活動過程中獲得賦能感,對於日後參與志工服務、心理健康服務更有興趣與動力。

參加此計畫前,並不是每個志工們對中高齡者的生活都孰悉。 執行過程中,我們對於中高齡者的身心健康有更靠近日常生活的認識。包括bio-psycho-social的部分。 1. 隨著年齡漸長,中高齡者需要面對生理功能退化的問題。許多事情無法做得像以前一樣快,反應也是,學習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從心理層面探討,會引起自尊議題。許多長輩們常提及希望自己年老生活可活得更有尊嚴。 2. 空巢期,生活重心從家人拉回自己身上時,並不是自由的感覺,而是伴隨著焦慮,不知道自己現在還可以做些什麼的迷惘。若常把注意力放在過去,則會容易忽略現在能做的事與規劃未來的生活。迷惘時,有些長輩會尋求宗教成為心靈支柱。 3. 中高齡者的人際互動已大致建構了自己的應對與生活模式,互動時發現彼此差異容易給對方建議與評價好壞。有時不會意識到這樣的關心可能會對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手冊編制的內容根據三場次的工作坊主題編排,其中元素包含:疾病與保健、長照與雙老照顧、靈性信仰、空巢期與自我照顧、人際互動等面向。

團隊志工曾參加過花蓮青年志工中心舉辦的「貓哥林群體驗教育-移工關懷講座」*3小時課程以及「移工送餐服務」*4小時, 兩堂培力課程共計7小時. 另外, 團隊在12/3上午進行活動前的越南語教學演練並於12/3下午前往市集活動現場進行場勘及活動流程模凝演練. 陳翊瑄:一開始見到貓哥我是很驚訝的,特別是他異於常人的服飾,讓我對他有點防備心,但聽到他對於移工們不辭辛勞的付出讓我逐漸對他崇拜起來。不只是他為了非親非故的人付出的那種「大愛」,也是他對生活對他所做的事的熱愛。這樣的態度不僅讓我想要為移工做一些事並更認識他們,也激發了我對自己夢想的熱情,畢竟活生生的例子就在我面前。 之後為了將家鄉味送到定製漁場,我們和兩位老師學習。在整個過程裡我印象最深的是磨香料時老師說的話。有人問「為什麼不用機器磨就好」,老師回答說「這樣就沒有感情在裡面了」這樣的回答讓我愣了一下才醒悟過來。是啊 ! 做料理不應該只是一個毫無感情如機器般重複的工作,而是將生活態度和感情傳遞給吃的人的藝術。而到了現場後我們卻發現大部分的移工都已到漁船工作,只剩下5到6人,那時我湧出一種悲傷的感覺,不只是為我們辛苦所做的食物沒法給所有人吃到,也是為了他們離鄉背井、辛勤工作而感傷。 結束這次志工培訓後,我和很多班上的同學們組隊參與了市集的擺攤活動,而我覺得可惜的便是我們無法準備太多食物給參與活動的人吃,另外在招攬客人時也明顯感到有些人是排斥的。不過雖說如此也有很多人在參與時很熱情,且我驚奇的發現很多都是40歲以上的人士,這讓我很欣慰,因為我們能觸及到有能力改變這個社會的年齡層。另外在結束後我有幸逛了一下,才發現自己對新住民的文化和食物知之甚少。雖說我最後依舊沒有勇氣嚐嚐看,但也讓我對他們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也希望能夠繼續參加相關活動。 葉昌諭:11/14送餐給漁工的課程, 我們餐飲科的同學們先一起去定置漁場服務在那裏工作的外籍勞工,雖然說我不會他們的語言,但是我學會了他們家鄉的一道菜-印尼炸蔬菜餅,並在我們不精緻的手藝下做出了這道菜,我是很高興能獲得他們的稱讚。 再來就是在與貓哥分享他在別的國家有趣的事,我覺得貓哥厲害啦,不只是去過多個國家也做過很多國外料理,有幸嚐過他做的一道料理,我們都有幫忙做呢,很好吃但我忘了叫啥...。 除此之外在12/4號這天的志工活動我覺得我學習到了很多,我們呢~在科主任及學姐和大家的努力下做出了好吃的印尼蔬菜餅和咖啡凍並分享給大家。在分享蔬菜餅和咖啡凍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那闖關遊戲很有趣,而且我也是經由這次的服務過程才學會了好多個簡單的越南語,都是日常常會使用到的單詞,可謂是收穫頗豐啊。 然後,我認為 有些關於志工的事我很需要多多參與及表達建議, 這次的志工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就...還有活動的話我希望能夠盡量參加吧! 張少原:我覺得從一開始做志工就還蠻開心的,像是認識貓哥他幫外籍勞工忙,跟他們衣服跟食物還有書可以看,還有幫忙做印尼的料理給來台灣的外籍勞工們吃也很開心,雖然有點累要做的事情也蠻多的不過算是收穫了很多東西,希望下次也可以再出去幫忙做志工!

一、採階段性青年志工訓練,其過程說明如下: (一)首先先由花女急救社幹部組成青年志工主要工作團隊,進行活動籌備,採分工合作方式,分別向服務單位聯繫及洽談服務過程與內容、製作海報、服務志工上下午輪流擺攤、完成保險投保、12/3(六)活動場勘、教具購買等。 (二)由總召邱慈雲以及副召周采辰於11/16 12:10-16:10一同帶領團隊志工培力訓練,進行教學及演練,並且一同辦理參與隊員活動前說明會,進行活動流程說明、應配合服務單位需協助或準備文件、參與活動具備態度與精神、拍照等事宜。 (三)成立LINE 群組,可透過LINE 提醒需繳交資料、聯繫、服務單位進度確認、服務班表確認等。 團隊成員執掌分配如下: 邱慈雲(總召)(急救社文書):1.申請企畫2.結案3.撰寫企畫書、成果4.保險5.場勘6.志工培力 講師7.參與志工服務8.接洽青發署9.排班、簽到單 周采辰(副召)(急救社行政):1.協助撰寫企畫書、成果2.場勘3.志工培力講師4.參與志工服務 洪羽柔(急救社社長):參與志工服務 黃恩祈(急救社公關):製作衛教海報 黃歆玲(急救社器材):訂購便當 林孟蓁(急救社總務):參與志工服務 田昕妍(急救社活動):製作衛教海報 吳家儀(急救社社員):參與志工服務 林柔廷(急救社社員):參與志工服務 二、階段性志工訓練,其影響說明如下: (一)活動籌備     由花蓮女中急救社幹部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總召進行計畫申請、接洽、保險、輪值排班表、行前說明舉辦、12/3場勘、擔任志工培力講師等事宜,副召協助場勘、擔任志工培力講師等事宜,美宣、活動進行海報的製作,其他幹部也各司其職,使團隊效率提高,更使團隊默契大幅提高,使日後活動順利舉行。 (二)志工培力訓練     由於花蓮女中急救社社團活動內容多辦理急救訓練課程方式進行,故此次自主志工培力訓練時以複習為主,教學為輔。剛開始培訓時,每位成員演練時都感到緊張,害怕自己傳遞錯誤的知識給參與服務的民眾,且大部分成員在操作的時候有點生疏,但是透過總召邱慈雲以及副召周采辰的教導,喚醒了成員們的深層記憶,每位成員都認真及仔細聆聽,並且擁有許多操作練習的機會,反覆練習,熟練每一個體驗活動(CPR+AED、哈姆立克急救法、手部及頭部包紮)。雖然起初成員們不太主動去練習,生怕做錯每一個步驟,不過最後還是在鼓勵之中反覆練習,到最後的熟能生巧。在這半天的全神貫注後,每位成員都熟能生巧,露出了愉悅的心情,更多了點自信心,彷彿像在說:「我一定可以在12/4的活動表現出彩」。 (三)活動前說明會     活動前說明會與志工自主培訓一同於11/16辦理,透過活動前說明會,可以有系統去籌畫活動所有事宜,可提早發信遺漏或未完成的事情以利提前處理。藉由說明會可以先分好組別提早彼此認識及提問,增進團隊熟悉感及減少出隊前焦慮,且藉由實體說明會的方式能讓有疑問的成員提問並盡早解決問題的發生。 (四)成立LINE 群組     藉由成立LINE群組,提醒成員活動相關事宜,使活動進行更有效率更方便,且若有臨時的問題或緊急情況可在LINE群組提出,能盡早提出,盡快處理解決。

由於大部分志工都有參加或舉辦過相似活動的經驗,例如:醫學營、全國大露營(由中華民國童軍總會舉辦,並已全國各高中職的童軍社或同性質團體為參加對象之大型活動)、以及高中各種社團(天文、童軍、熱舞)的社慶(由該社團獨自或者與他校相同社團聯合企劃之小型活動),因此對於活動的順暢度及突發問題的解決都有一定的經驗及幫助。活動前共進行了7次的開會(04/18、05/07、05/19、06/05、06/12、06/28、07/20)也為活動流程做好相當有用的鋪墊。另一方面我們也有討論出詳細的活動細流(附件),這讓我們在活動進行中更能確保盡到自己的職責,也能確保活動的順利。並於9/17、9/18兩日進行總彩排,主要內容是活動流程的確認,順暢度以及各課程的準備狀況,並以實際活動時的分配分工(附件:細流)。 

團隊是一群來自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的學生,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的創系宗旨,在於培育原住民語言保存與傳播發展所需人才,並透過現代大眾傳播之技術,活化台灣原住民語言及文化生態。因應台灣原住民語言與文化記錄的迫切需求,本系結合語言學的理論知識與田野調查的實務經驗,同時配合傳播領域理論及實務的訓練,積極地培育兼具語言文化記錄及影視製作能力、以及寬廣視野之語言與傳播專業人才。  團隊志工服務前的訓練實體舉辦在當地的卓楓國小,與卓楓老師討論課程設計的同時,也因為服務學生都住在學校附近,常常可以實際的接觸到孩子們,也漸漸的與當地孩子們建立情感,我們也邀請孩子們一起去拜訪部落中,擅長狩獵的耆老,憶起學習如何製作傳統的陷阱,也透過實際的生活在當地,我們更能夠感受與認識我們服務孩子們平常的生活樣貌與學習環境,同時凝聚團隊成員彼此的向心力,透過團隊集思廣益,針對孩子們的狀態,設計出生活化實用性較高,適合孩子們學習的教材。 8/13 志工共識營09:00-10:00執行場域、關注群體關心議題簡介與討論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化文化是什麼?現代青年對於原住民族群文化的認知是什麼?家族名對於我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對於原住民族群、對於自身族群的認識有多少?過去看見部落長輩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模式,與新世代的我們有關嗎?還是我們只要追尋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就足夠了呢?過去的歷史創傷,原住民族群多次受到殖民政府的壓迫,被迫遷離自己的家鄉、戒嚴時期同化政策的清洗,種種傷害讓族人避而不願多談族群歷史,因應時代的變化,台灣當代的原住民文化該如何去定義?    從民國102年的王光祿事件中,可以發現狩獵文化議題的重要性,此事件也引發社會不斷討論原住民族群文化權,大法官也為此事件進行釋憲。狩獵文化是布農族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現代人常質疑狩獵文化是不是造成動物濱危的元兇,過去殖民政府也針對狩獵文化訂立諸多限制狩獵的規範,而在現代社會不必狩獵就可以獲得肉類,那麼新一代的布農族人何必學習狩獵文化?當我們去認識布農族人的生活態度,會發現狩獵文化除了是早期族人獲得肉類營養的方式,其文化也包含了許多布農族與山林資源之間的相處平衡模式,以及布農族人狩獵到獵物時,會分享出去的習慣。 10:00-11:00 原住民文化媒體素養認識與討論在社區日常生活中,孩童普遍沉迷於3C產品的世界,特別是享受經營抖音平台,媒體在製作內容時,為了減少背景敘述的負擔,以及貼近大眾的認知,通常習慣簡化對某些族群的深入描寫,而以符合大家既有印象的方式去再現這些族群。這樣的處理方式不但強化了不見得正確的印象,也往往流於凸顯他們與主流族群的差異,並且以貶抑的角度呈現。孩童與耆老之間缺乏連結,因此許多族群傳統文化故事、先人們的智慧及傳統技藝,將隨著耆老們的凋零而消逝,也將隨著長輩的凋零而漸漸流逝。  11:00-12:00認識該社區擁有的資源與問題1. 舊社地景再造:佳心石板屋    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在2017年11月於卓溪鄉招募Istasipal家族和鄉內布農族人組成20人工班,建造出能夠符合當代建築規範又具有布農族文化特色的石板屋。甫落成的傳統家屋,並非新蓋的石板屋,而是於家屋原址、依布農族傳統家屋形制與構法進行修復完成。 本棟傳統石板屋建築面積為43.19平方公尺,在修復之前家屋遺跡僅餘三面傾圮的石牆、屋內的兩個三石灶、室內葬、幾塊鋪在地上的大石板等遺構。秉持文化資產原樣修復的精神下,復原布農族舊社風貌,除了修復該棟石板屋之外,也整理家屋周邊的兩塊耕地以及採用生態工法和布農族人的方式手作步道,藉此逐步再現布農族佳心舊部落的文化、社會與歷史地景。2. 文化傳承陷入挑戰:    古風社區青年人口外移嚴重,居住在部落的居民大多是長輩與孩童,文化需要被書寫、被紀錄,語言復振及文化傳承都是現代原住民青年的共同責任,但因為強勢語言的影響,孩童對於族語不熟悉,當長輩與孩童無法以族語對話,彼此缺乏溝通的方式,文化傳承也陷入一個嚴重的危機。在古風社區的小學,課程依舊還是以學科為主,尚未有轉型為實驗教育學校,文化課程的編排及占比都遠遠不夠。3. 在地缺乏顯著經濟發展,青年人口外移嚴重    古風社區是布農族的傳統聚落,除了布農族傳統文化體驗,缺乏顯著的經濟收入來源,像是有名的農特產品等等。走在古風社區中,遇到的人們大多是孩子及長者,鮮少會遇到青壯年人口,大部分的青壯年人口,在高中、大學到外地求學之後,因為經濟等其他因素,選擇移居至外地發展及生活,社區人口組成結構長期處於失衡的狀態。 8/14 活動課程試教13:00-14:00 課程綱要討論與三小組分工[影像的魔力]:「紀錄片」的全新體驗透過淺顯易懂的課程帶給卓楓國小的同學們,從最基礎的概念循序漸進。[故事的元素]:了解故事的架構及元素,透過遊戲及傳統故事,讓學生能夠將故事進行拆解、分類及再組合,融會貫通。[故事菜市場]:以互動遊戲出發,讓學生能夠使用不同的元素創造出新的故事,發揮創意並彼此分享,每一個故事都是好故事。[影像手法(拍攝篇)]:實際進入專業的影像知識課程,一支紀錄片到底需要哪些鏡頭、哪些運鏡呢?他們分別會帶來什麼感覺,學生透過鏡頭來思考,學習。[抖音的秘密]:從最貼近日常的「抖音」作為引言,用新的運鏡概念來改造抖音,並且針對抖音的優缺點及趨勢進行探討,提升學生媒體素養識別度。[影像手法(剪輯篇]:從拍攝進入到組合,開始將剪輯的片段、不同的鏡頭進行切換及銜接,並透過學習如何能夠整理出想要的鏡頭畫面製作成分鏡表。[故事怎麼說]:學生輪流擔任小小導演,記錄課程的lighlights,分享的過程除了能夠複習影像相關的知識技巧,更能讓學生對於文化課程的內容再次回憶,並且學習發表、給予同儕回饋。 14:00-15:00第一小組試教,組長:吳予晴回饋:(關於營隊,我學到了......        想對古風布導翁的大家說......)陪伴和愛是每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都需要的       大家都辛苦了!疫情真的好討厭如何和小朋友溝通,團隊合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都很棒與彼此溝通;雖然仍然有障礙,但這次算是第一次跟幾乎不認識的人一起做一件大事情,一開始的時候覺得很困難,尤其是提出意見的時候,會有點擔心,但在營隊後期,漸漸認識到彼此做事的模式,有比較自在的感覺       真的是辛苦所有大哥哥大姐姐,行動本來就是一個困難的事情,中途我們還遇到了疫情,對我而言一切都太戲劇性了,但是大家也都硬撐了下來,很高興能一起,套一句姐常常跟我說的話:你(們)很棒!!這句話某程度也是我開心撐過最後一個禮拜的動力吧 15:00-16:00第二小組試教,組長:王亭方回饋:(關於營隊,我學到了......        想對古風布導翁的大家說......)真的很多,無論是小朋友們的生活模式,或是這些課程都是在外面很難接觸到的。       大家加油????回家的路很辛苦   有機會再一起奮鬥2.0真的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可以參與這次的行動,不管是夥伴還是部落的人們還是幫助我們的機關都很謝謝~第一次當小隊輔,要融入他們之外,還要找到一個應對的方式(當朋友玩樂之餘,還是要有點威嚴,去帶領他們學習與輸出)。然後在做事和交際方面,也都有厲害的人們能作為榜樣,讓我更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讓我想變成更棒的人。總之,我學到的真的很多~     辛苦大家了!因為疫情一波三折,也很謝謝大家都願意回來繼續完成!這個計畫確實需要團隊合作,我覺得我們將團結的力量發揮的淋漓盡致~總之就是...大家好棒! 16:00-17:00第三小組試教,組長:王雅琳回饋:(關於營隊,我學到了......        想對古風布導翁的大家說......)在文化層面雖然所學的不是很深入,不過能夠有關起頭,我認為就是一件好事,在過程中更多的是學到如何陪伴在地小朋友,怎麼去互動讓彼此的連結更穩固,每個小孩都是來自不同背景的,更何況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怎麼去帶小朋友有耐心感興趣的參與在每個課程中,我想也很重要,在過程中和小朋友們相處,不但讓我學習放下舊有的標準和個人的執著,更是在互動中相互學習,在營隊的時光我很快樂。   "回家的路,我們一起走! 我愛大家????謝謝大家能夠聚在這裡一起貢獻己力,讓小小的點能夠連成線再變成面,去影響部落的孩子,也讓我們的想法能夠從腦袋中落地的實現出來,疫情不能夠阻止有夢想的人,任何事都不能夠攔阻有渴望的人前進。很高興參與在佳芸的航海藍圖中,能夠和這麼棒的夥伴們共事真的很開心,期待未來的旅程我們能夠再一起行事!「回家的路」就像是我們的第一篇章,能否找到藏在大海中的寶藏,對我來說相較沒有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我們大家的互動、連結,才是讓我覺得我正在對的路上,正在做一項有意義有影響力的事,更是幫助我成為有志青年的力量,最後還是想說很榮幸跟大家共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與目標,應該更用心的去挖掘每個孩子或者每個人的最佳潛能。     

1.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志工訓練,培養了志工們對於營隊課程的教學及表達能力。 2.在志工訓練時間,彼此討論了整體活動的內容及進行,也影響著團隊更有向心力及團結。 3.透過實際試教過程,爭對有問題的地方進行改進,為了能更完美的完成及呈現此次營隊。  

9/12上課與討論 1.指導老師說明本學期的課程規劃。 2.辦完營隊的同學進行分享。 3.小組討論代辦事項   9/15營隊經驗談(學姊分享) 邀請辦過營隊的學姊,利用線上分享的方式,進行應驗分享。 9/16 場勘 到豐田教會進行場看,選定營隊課程主要使用教室,並確認器材設備。 9/19編織講座 邀請陳中平老師進行編織的教學。 9/19團康彩排 為團康活動彩排,彼此提出建議。 9/23第一天的營隊彩排 全體成員加上小隊輔線上演練所有課程,彼此提出建議。 9/24營隊(第一天) 正式辦理營隊,進行的課程主題為:個人、他人、動物 9/24檢討會 檢討一整日的教學、班級經營、流程等面向,並討論下一堂課可以改善之處。 9/29第二天的營隊彩排 全體成員加上小隊輔線上演練所有課程,彼此提出建議。 9/30 山棕採集 營隊課程「編植」所需山棕採集(需新鮮)。 10/01營隊(第二天) 正式辦理營隊,進行的課程主題為: 動物、環境 10/01檢討會 檢討一整日的教學、班級經營、流程等面向,營隊總檢討。

在活動籌備的過程中大家慢慢的熟悉彼此,在彼此之間也漸漸產生了團隊的默契,過程中我們也透過以前的經驗和這次第一次參與服務的夥伴進行分享,讓他們對服務對象更加的了解、也對這次的活動目的更加的明確,知道我們辦這次夏令營的原因,希望讓當地的小朋友有個精彩豐富的暑假生活。 訓練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大家的成長,懂得關心彼此、互助合作,我們說一個團隊,是在這次活動中彼此的依靠。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很多人也有了許多第一次的經驗,可能是第一次帶小朋友、第一次自己辦活動、第一次主持、第一次跟這麼多原住民朋友互動等等,相信大家一定也都有收穫到滿滿的禮物!  

1.天文星空知識及地景導覽解說研習楊淑惠老師實際帶領志工們導覽柚子體驗園,也教導相關導覽技巧與細節,解說瑞穗當地的生態與地理環境,還有柚子從生產、採收到集貨包裝出貨的流程,並用PPT和觀測星空相關的APP幫助志工們了解星空,甚至分享許多觀星技巧,志工們均獲益良多。2.音樂展演研習與採柚工具結合音樂研習楊宥然組長挑選了一些太陽、星星、月亮之相關歌曲,並創作一首以柚子為主題的自創曲,教導志工們如何演唱。另一方面鍾不惑負責打擊樂,利用採柚桶與包裝柚子出貨的紙箱進行打擊樂的教學。首先,教導志工們練習如何使用紙箱打出正確的聲響,接著讓大家練習數拍子,最後進行實戰演練,利用紙箱打擊簡單的4拍節奏,再搭配楊宥然組長彈奏吉他,與志工們一起演奏自創曲。另外,大家也一起討論如何教導柚農與遊客們使用紙箱打擊,柚農的部分因為考慮到年齡層偏高,因此在操作上盡量簡化動作,且讓農友們將紙箱放到自己覺得舒服的地方打擊。而遊客的部分則教得較為深入,我們設計比較複雜的節奏且盡量讓遊客們坐在紙箱上一起互動,志工也會在教導期間下去幫忙柚農與遊客們熟悉打擊方法。3.故事與食農教育研習團隊成員楊書緯與李佳羲對於中秋節的相關故事較為熟悉,所以他們在開幕晚會時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遊客們對中秋節有進一步的了解,再請志工們及遊客扮演玉兔搗麻糬,讓大家身歷其境,感受所謂的玉兔搗藥。另外,楊淑珍老師負責指導志工們設計遊客的柚香主題餐,在老師教導相關的餐飲知識後,也讓大家一起討論,共同設計出專屬於活動的柚香風味餐,因此就算有些成員在活動中的工作分配不是餐飲部份,每位成員對餐點都還是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所以有遊客問到餐點的設計理念時,志工們都能對答如流。在遊客開始享受風味餐以前,志工們也跟大家講解柚子從種植到採收、包裝到出貨的流程,以及種植的艱辛等故事。透過以上的方式,我們將故事融入體驗活動,並且將柚子入菜,讓遊客們在吃到特色柚子風味餐的同時,也能理解柚農種植的辛勞。

從最初與社區活動單位討論該如協助這場音樂祭的舉辦,由於我們的成員皆為中輟生或曾經走過與常人不同之路的人,所以在討論的過程中,這些形式、開會、報告進度等等的內容,我們大部分的人是沒辦法融入這個活動的團隊裡,我們的背景或工作裡,只知道做就對了,這些需要制式化的作業,對於我們來說真的有點挫折,比如說開會要做些什麼,報告要報告什麼,這些我們一開始都搞不懂,但沒關係還好得到許多支持與鼓勵,參與這次活動也讓我們成長了一些,也感謝團隊接納並給予一些指導,讓我們與活動的成員們加深彼此的信任與連結,也讓我們能更願意接受這樣的團隊關係,未來在社區或是鎮上任何活動方面,都能夠配合與支持,使我們的能力取之於社區用之於社區,非常感謝社區的活動單位,能夠給我們這樣的機會,讓大家更認識我們這些不一樣的青年。

青年志工訓練過程與影響 在正式舉辦活動之前,我們有額外進行志工的訓練活動,以下將列點敘述:一、 關於志工以及營隊    在活動之前,我們會透過課堂來了解關於志工所應具備的條件,或是透過過去學長姐的經驗談,來了解舉辦類似的大型活動應該要注意的事項,例如:面對學生該具備的禮儀條件等等。    藉由此課堂,志工可以相對於過去更明白身為一名志工所要面對的事物及挑戰,在營隊辦理過程中,也能更加的容易進入狀況。二、 對學生的了解    在營隊正式開始前,我們會進行一場會議,藉由學校方的主任提供給我們的學生資料,讓所有志工可以提前了解該校學生的狀況,例如:飲食習慣、平常在學校的習慣等。    藉由此會議的安排,志工可以更加了解學生的情況,像是針對特殊飲食的部分,志工群會更加小心安排及注意該學生的飲食,而提前了解學生在校習慣,營隊舉辦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學生動態。三、 活動前的彩排    在活動開始前,我們會安排志工群到該學校進行場勘及彩排,了解並熟悉學校的動線以及確切位置,進行流程彩排讓志工可以更加熟悉流程的進行。而當天在營隊的執行,志工群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提供最好的幫助。